你中青报的怨气,为何要往我们身上撒?
原文作者:王小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LSIYjC2iJTebWmuSUre0w
本链接仅用作文章永久保存之用
昨天在复旦读博的同学给我发来吐槽,说某报纸惹毛了他们学校的学生,大家一致表示:希望多培养像丁真一样的人才,不要指望我们来建设祖国。
心寒之意显而易见,一切缘起于中青报的一篇文章《“做题家”们的怨气,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
文章精彩片段节选如下:
近段时间,不少在活跃在网上的“做题家”,突然把丁真当成了命中的对头,为此大发怨言,进而引发了不少争议。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做题家”们声讨丁真的声音——尽管他们不是丁真这种“颜值网红”的主要受众,但“声讨”时却异常认真。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值得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认真思考。
“我那么努力学习,为什么到头来没有一个长得好看,学历却不高的人成功?”一些“做题家”对丁真“羡慕嫉妒恨”,对着丁真“开火”,希望以此改变社会评价标准,注定是缘木求鱼,只会在伤害别人的同时给自己添堵。
“缺少学历”这个特征,深深扎到了那些失意“做题家”们的心。
什么叫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小镇做题家声讨丁真的声音?什么叫小镇做题家竟然“声讨”的如此认真?小镇做题家在你眼里就如此不堪?
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合着在你眼中,小镇做题家就是这样一批小心眼、郁郁不得志、整天酸丁真的人呗?
作为一个从农村出身,连小镇都算不上的做题家,灯火君之前还夸奖过丁真背后的扶贫事业。不谈我,你举目四望,几乎也没几个媒体批评过丁真,互联网上也充斥着对丁真的追捧。
但在互联网上,一个公众人物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你这意思是只有小镇做题家会讨厌丁真呗?
就算有小镇做题家讨厌,你作为一个机构媒体,要做的,不应该是深究小镇做题家讨厌丁真的深层原因吗?
你要关注的,不应该是背后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吗?
你要解决的,不应该是让小镇做题家产生不适感的社会问题吗?
哪怕做不到这些,你也至少应该倡导和解不是吗?你特地把小镇做题家拉出来教训一番是怎么回事?
说真的,灯火君没见过这么蠢的作者,你夸丁真可以,倡导互相尊重也行,但你偏偏要用制造对立、贬损一边的方式为另一边制造优势。
小镇做题家与丁真本就是两个平行世界中相安无事的两撮人,结果通过这么一篇文章,彻底成为两个水火不容的群体。
丁真作为一个国企扶植的网红,还不能让人讨厌了?还不能让人评价了?谁也不准说丁真不好了呗?
网红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通过舆论流量数据计算价值的商品。
一旦某人想要成为网红,享受网红带来的巨大知名度与吸金速度,你就同时要承担“可以被所有人评价”的功能,你又没实力又不努力,还想要所有人只能夸你,这可能么?世间有这等好事?只享用成果不用付出代价?
丁真又不是人民币,凭什么让所有人都喜欢?
但即便说到如此地步,灯火君对丁真的不满程度依旧不大,他与我无关,这篇文章也不是丁真写的,但灯火君对这些刻意制造对立的机构媒体意见极大。
这种往常营造男女对立的人常用的下三滥计俩,竟然被偌大一个机构媒体娴熟运用,你也说不清他们究竟是业务能力强还是无下限。
倘若是个人自媒体也就罢了,但一个机构媒体三观如此之歪,凭生仅见。
你通过这篇文章究竟想表达什么?追捧流量?践踏九年义务教育?嘲讽小镇做题家?贬损努力的价值?
你这么做,对得起这么多年为祖国奋斗、献出一生的前辈先烈吗?
结果就在12月20,这篇文章引发广大小镇做题家反感后,这家媒体又在21号发布了这篇文章:“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不喜欢你。”
或许这篇文章并不是对上篇文章的间接回应,但总让人觉得火大,怎么看怎么一股阴阳怪气味。
合着就只能你评价百姓,不准百姓评价你呗。
好一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当然,这早已不是该机构媒体第一次阴阳怪气,上一次引起巨大争议的还是这个,文章通过一个奇特的比喻,引导青年应当拼命努力,不要抱怨,暗示:“你已经是个成熟的韭菜了,要学会自己长成韭菜树”。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摘走,自己得到1个。
苹果树觉得很不公平,干脆自断经脉,不再成长。
到了第二年,它只结了5个苹果,4个被摘走,自己留得1个。
于是它爽多了:“哈哈,去年我只得到10%,今年我得到了20%!算下来我拿到手的翻了一倍。”
可苹果树忽略了,它其实还有另一种选择:
继续成长。
就算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也得到了10个。
或者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只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在第三年更加枝繁叶茂,结出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一直在成长。
等到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经的烦恼,阻碍它收获的力量,都会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一个堪称匪夷所思的逻辑,它似乎把百姓注定被割韭菜当成既定事实,如何在被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东西?——主动在镰刀下越长越大,这样留给自己的就多了。
他忘了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成长逻辑:
这扭曲的逻辑与价值观,让灯火君心里格外不是滋味。
你有这影响力,有这制造对立的业务能力,去干点正事不好吗?去正视你“中国青年”的名头不好吗?
结果呢?对毛老师一事一声不吭,对马保国我就重拳出击。
对996与工人不断被压榨视若罔闻,对拼命努力的小镇做题家我却阴阳怪气。
作为一个为人民说话,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青年发展”为己任的报纸,却让人越来越看不清“进步”的含义,“青年”的含义。
或主动或被动,肉眼可见地,他们正在遗忘前辈先烈们的遗志,不但变相践踏九年义务教育,甚至连拼命努力的小镇青年都可以肆意侮辱。
真正让小镇做题家生气的,不只是这篇文章对小镇做题家的嘲讽,还有这些本该为人民说话的媒体,变得越来越跑偏。漂移不定的立场,给本就在寒冷冬天里瑟瑟发抖的小镇青年,又泼上了一碗寒心彻骨的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