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透新发布富豪榜背后的3个秘密后,我只想对你说这句话
上评论:先来者不仅关上了门,锁住了窗,甚至堵死了你的狗洞。高层不让利,高层漏下来的利益增长跟不上底层需求的增长,内卷必然。“互联网是留给普通人最后的梯子。” 可是,“不普通的人”坐的是直升机。此时,这有那本红书能照亮前方的道路。
文章来源:世界灯火君 发布于2020年10月21日
本链接仅用作文章永久保存。
[1]
富豪榜
昨日胡润百富榜发布,看似简单的数据,却暗藏玄机,对比几年前的胡润百富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学研究样本。
先看年龄,在前50位中国富豪中,大部分是50-70的年龄,也就是以50、60后为主,排在其次的是四十多岁的70后,约占据12%,80后则屈指可数,仅有4位,其中还有一个子承父业,90后则一个都没有。
乍一看,似乎是年龄越大,越容易成为富豪?
想要成为富豪,必须多熬几年?
但当我对比一下10年前的胡润百富榜,就发现了其中3个未曾言明的秘密。
我找到2010年的胡润百富榜,梳理了一下其中的年龄分层,依旧是50、60后居多,占据了超过7成,70后依旧占据15%左右,而80后依旧屈指可数,只有2个。
几乎从2010年平移过来的数据,呈现出了第1个未曾言明的秘密:十年过去了,情况却没有多大变化。固化肉眼可见。
但当我仔细看2010年这两个80后进榜单的百富者,就露出了原来如此的微笑。
一个是排在21位的杨惠妍家族,29岁:
另一个是排在86位的李兆会家族,同为29岁:
看似异军突起的80后,却传递出第2个未曾言明的秘密:原来这两个80后能突进富豪榜,是因为他们爹妈厉害。
大概大家族有什么潜规则,二十多岁时便可子承父业,2010年的两位80后富豪以同样的年龄冲进富豪榜。
除此之外,大部分如今盘踞在富豪榜前50的富豪,在10年前,就是富豪榜的常客,10年时光匆匆流逝,80后开始迈入40岁关口,90后也几乎全面步入社会,社会翻天覆地。
唯一不变的,是那几十上百个依旧盘踞龙头的富豪。
2020年的前10名富豪,排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不只前十名,纵览前50,排名也没有什么大波动,他们多为从富豪榜50-200名之间突进前50名。兜兜转转,不过还是这些人的专属游戏。
当然,在富豪身上,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财富体量、财富涨幅与行业变动。
2010年,占据富豪榜的前两名,财富总数分别为800亿与400亿。
但到了2020年,富豪财富总额前两位,已经达到了4000亿与3900亿,前50位富豪中,只有3位低于2010年的富豪榜第一,但最低也达到了700亿。
衡量财富体量是否增长,还得看看物价变化,除去房价,自2010年至今,物价大概翻了2倍多,但显然,财富榜中的富豪的财富已经翻了5倍。
这意味着虽然普通人的钱包可能会缩水,工资涨幅跟不上物价涨幅,但这丝毫不影响富豪们的财富爆炸。
其次不断变化的,是财富涨幅,几乎所有富豪的资产都在暴涨,几乎不存在跌落,前50名只存在两个跌落,一个是王健林家族跌落8%,另一个是立业公司跌落5%。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小企业频频破产的疫情,我都感觉疫情丝毫没有影响经济发展。
最后剩下一个仍在变动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异军突起,前50名富豪中,增长最快的就是互联网行业。
榜单的变化意味着财富固化与贫富分化加剧,更意味着:留给普通人的翻身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有博主说:互联网是留给普通人最后的梯子。
我深以为然,在社会结构变动中,存在时间越久的行业,固化越严重,对年轻人越不友好,攀升至顶层的机会越少。
只有新兴行业会存在着大量的翻身名额,但也分先来后到——先得利益者为了分得更大的蛋糕,就必须阻止其他人分得蛋糕,他会不断扩大市场、打击对手,等到在顶层盘踞的富豪足够多,那这个行业也就逐渐走向了固化。
想改变这种状况,找寻新的契机,无非就是等待下一轮拥有改天换地的新科技出现,简而言之——科技革命。
历史上存在的几个改天换地的重大转折皆是如此,新兴行业往往会伴随着科技革命出现,新兴行业就意味着新的蛋糕,又意味着市场处于空白状态,如果能抢占先机——猪都能飞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机会爆炸的可能性,就是政策变革,五六十年代的人为什么一直盘踞在富豪榜上?因为他们生在了好时候,恰好在自己二三十岁干事业的时候,迎来了改革开放,国内各行各业存在巨大空缺,他们轻轻松松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从此盘踞不下。
这是富豪榜未曾言说的第3个秘密,却透露出一个残酷事实:这届90后,甚至大部分80后,既没能赶上政策变革,也没能赶上互联网大爆炸的好时候,在几年前我们还在兴致勃勃地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但这两年,神仙都快飞不动了。
似乎,普通人的命运只剩下了一条:
[2]
内卷
内卷一词早有存在,但在今年却突然大热,四月份之前还风平浪静,四月过后搜索量就突然暴涨,在百度指数显示的数据中,内卷一词从4月到9月,搜索量不断波状上升,甚至达到了日均搜索17.5万次的地步:
人们讨论内卷,犹如疯魔,各行各业都在内卷,连幼儿园都开始内卷。
内卷一词的爆火不无道理,它精准解释了大多数家长的育儿焦虑以及成年人的职业焦虑,并把前几年丛生的行业现象,用仅仅两个字关联了起来。
衡水教育是高考内卷化的结果——暴涨的学生争夺有限的资源,当一个人开始跑了起来,其他人也不得不跟着奔跑,有一群人选择了狂奔,其他人也不得不紧随其后,结果就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成为普遍标语,复读也变得习以为常,甚至出现了省内前1000名中出现大面积复读生的现象。
996是内卷化的结果——小公司为了在大公司的阴影下存活,就必须压缩成本,压榨员工,大公司为了与对手抗衡,就必须拼命狂奔,鼓吹狼性文化。内卷文化下,当有一部分人选择接受,另一部分人为了不失业,也只能选择接受996,由而盛大成风,劳动法8小时工作制被直接无视。
甚至女性在职场上受到歧视,也是内卷化的结果——疫情下公司生存压力倍增,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内卷环境下生存,公司就必须不断压缩成本,考虑到女性员工存在生育可能,而且生育后不仅会耽误时间,而且还要给予生育补贴,往往会直接放弃女性。
成家立业后,这份内卷,就又传到了孩子身上——开头所说的幼儿园内卷开始,长大后再度走向高考内卷,仿佛普通人这一生,都在内卷死循环里不停赛跑。
幼儿园内卷——高考内卷——职场内卷——生育内卷——幼儿园内卷,跑来跑去,好像都只走着同一条路。
其实内卷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配,而是每个时代皆存的普遍现象,巨头阴影下,普通人只能选择互相厮杀。
不同的是,在其他时代里,闭塞的信息环境使得普通人根本不会知道这些残酷,许多人没有被成功学与消费主义洗脑,也不觉得自己必须要咸鱼翻身出人头地,要坐拥万亿财富享尽世间珍馐,于是相安无事。
但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信息的便捷反而变成了喜欢念紧箍咒的唐僧,我们如此清晰地了解着自己的处境,却又无能为力,大部分人只能接受命运。
与此同时,我们的欲望却又被无限放大,我们如此渴望成功,如此渴望飞黄腾达,仿佛不变的富有,这一生就不值得过。
单一的成功路径、过度放大的欲望与阶级固化、机会减少形成了双重折磨,于是形成了另一个新时代现象。
[3]
打工人
就在几日前,打工人这个梗爆火,朋友圈到处都是调侃:
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打工人文化:
人们开始调侃起自己的身份,恰恰是因为他们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处境:
还有人做出注解,打工人:新时代无产阶级觉醒人群的雅称。
疫情、内卷一词爆火、打工人一词爆火,三个现象接连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绝不是偶然。
在我看来,打工人一词,恰恰是人们应对所谓内卷、所谓富豪榜下阶级固化的一种折中方式,他们不再悲愤,而是开始调侃,甚至自得其乐。
换句话说,打工人,就是开心版的“丧文化”。
就在几个月前,我还解析过丧文化,称丧文化横行是年轻人面对机会衰减,认识到自己努力的上限,察觉到了社会的残酷,自己的梦想多次被粉碎的结果。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进退维谷,还能怎么样呢?
那就丧一丧吧,用丧的方式对抗这种无法改变的局面,是年轻人在绝望面前的一种缓冲。
打工人,则把一切变得更加轻松化:我们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选择以幽默的方式面对不公。
打工人一梗的爆火,一方面意味着年轻人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年轻人开始走出传统的成功一元论世界。
他们开始用幽默的形式反问:为什么好像我不翻身,不变成富豪,就是失败呢?
既然无能为力,那就至少开心一点吧,这也不失为一种获得幸福的选择。
[后记]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温和,在告诉大家自己处境、解读社会现象的同时,又试图缓解大家的一部分压力,缓解一部分焦虑。
曾经的我,也做过英雄梦,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是天选之子,到头来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翻涌的时代浪潮里,一只不起眼的游鱼。
现在我已经很少妄想那些空虚的东西了,学会锁定自己的利益诉求,不再盲目地跟别人比较,我只需要努力使自己每天比昨天的我好一点点。
但即便如此,越走到后面,我也就越发感受到自己的平凡。身边的牛人层出不穷,总有人比你强比你风光。
于是我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堪,接纳自己的无能,接纳自己并非“天选之子”,我开始和自己和解了。
这是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人人想暴富,暴富是件好事,但天天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暴富,就是一种自我麻痹。
或许总要等到焦虑一把拼一把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并非自己心中那么不凡,只是一个和千千万万个人一样的普通人吧。
我们都会慢慢变老,最后变成一捧黄土,然后消散天地间,没有人会记得我,也没有人怀念我。
现在只想珍惜枕边人,和日复一日但却偶有惊喜的日子,平凡而有力地活着。
如果不能飞黄腾达,那我只希望,我们都能平凡而有力地活着。
#关于灯火君#
写文超过3年,纵使有过无数被围攻、辱骂、乃至抑郁的时刻,也未曾改变最初的赤诚之心,我们试图集合平凡人的声音,以微薄之力改变社会。
在这里,没有钟鸣鼎食、没有光鲜亮丽,只有如你我一般普通人的命运与人生,我只以笔为刀,书写真实。
关注灯火,并成为灯火。望能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