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调查: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分析
部分数据来自中国知网公开数据库
框架内容作者:杨风杰
部分数据链接:https://data.cnki.net/SubjectStudy/ArticleNew?id=138
1 研究背景
医疗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它不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国家发展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上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17万个,床位数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为人民健康撑起牢固保障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预期寿命由建国初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6.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仍比较紧张,地区、城乡间医疗发展也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疑是对我国医疗卫生能力的挑战,经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特别是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疫情得到及时控制,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了解我国及各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 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现状分析
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资料,搜集医疗卫生设施、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经费、医疗卫生保障、居民健康5个方面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可视化图表分析说明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现状。
2.1 医疗卫生设施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18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7433个,比1949年末增长271倍。其中,医院有33009个,占3.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943639个,占94.6%;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有18033个,占1.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978年的204万张增长至2018年的840万张,增长了3倍;其中,医院床位数从1978年的110万张增长至2018年的652万张,增加了542万张,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54%增长至2018年的78%。从世界范围看,2012年我国每万人口床位数为42张,约为日本(134张)的三分之一,约为韩国(103张)的十分之四;但是高于美国(29张)、英国(28.1张)。可见,我国的医疗卫生设施与日韩仍存在一定差距。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分城乡看,我国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10年的230万张增长至2018年的414万张,增加了184万张;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10年的248万张增长至2018年的426万张,增加了178万张。即从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总量看我国农村比城市略占优势,但是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农村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要远低于城市,2010年农村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到城市的一半,但是差距在逐渐缩小,2018年城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8.7张、农村为4.56张。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2 医疗卫生人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人员逐步增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从1980年的2.85人增长至2018年的6.83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1980年的1.17人增长至2018年的2.5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从1980年的0.47增长至2018年的2.94人。
城乡医疗卫生人员分布不均衡。2018年,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10.91人,而农村仅4.63人,城市是农村的2.36倍;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4.01人,农村为1.82人,农村约为城市的九分之四;城市每千人口注册护士5.08人,农村为1.8人,农村约为城市的三分之一。
从世界范围看,2016年我国每万人口医生数为18.7人,不到德国(41.9人)的二分之一,而美国每万人口医生数为25.9人、日本为24.1人。可见,我国医疗卫生人员呈持续增长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应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按性别分,2018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男性约为女性的五分之二;其中,男性执业(助理)医师数高于女性,而注册护士中女性高于男性。按学历分,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比重为75.5%,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5.6%,大学本科学历占比30.6%,大专学历占比为39.3%;执业(助理)医师学历偏高,超过50%执业(助理)医师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13.1%,本科学历占比为42.3%;注册护士的学历集中于大中专,其中大专学历占比接近50%。按年龄分,卫生技术人员年龄主要分布于24-54岁,其中25-34岁占比达38.8%,35-44岁的占比达26.5%;执业(助理)医师中35-44岁的占比最多,60岁及以上年龄的占比达12.1%,可能是因为返聘。按专业技术资格分,卫生技术人员存在师级/助理>中级>副高>正高;执业(助理)医师中级及以上资格的占比达48.6%。
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3 医疗卫生经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呈稳定增长趋势。197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10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1元;2018年,卫生总费用为59122亿元,人均卫生费用4237元。卫生总费用与GDP之比由1978年的3%增长至2018年的6.6%,说明我国对卫生事业、居民健康越来越重视。从世界范围看,2016年我国医疗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美国为17.1%、日本为10.9%;2016年我国人均医疗支出为398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仅为美国的4%。可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
2018年,政府卫生支出为16399亿元,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27.7%;社会卫生支出为25811亿元,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43.7%;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为16912亿元,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28.6%。说明目前我国医疗费用主要由社会医疗保障、商业健康保险等社会卫生负担。此外,可以看出近年来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和政府卫生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而社会卫生支出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居民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在逐步降低,这得益于我国逐步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4 医疗卫生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不断完善。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标志着全国城镇职工医保改革的开始,也是我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开始。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7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实行多年的新农合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整合后,城市、农村参保人员不再一分为二,公平享有同一医保制度。截至2018年,我国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4459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2778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681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5 居民健康
在国际上,一般用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素质是否健康。从期望寿命看,解放前我国人民预期寿命仅35岁,1981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增长至67.9岁,说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居民期望寿命改善状况非常良好,甚至在八十年代初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典范,到2018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增长至77岁;另外,从世界范围看,2017年我国居民出生时预期寿命为76.4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2.2岁),说明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在逐步提升。从婴儿死亡率看,我国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4.7‰下降至2018年的6.1‰;从世界范围看,2017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9.4‰),说明我国居民健康得到明显改善。从孕产妇死亡率看,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年的十万分之八十下降至2018年的十万分之十八。综上,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医疗卫生设施、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善,医疗保障的健全,卫生技术的提高,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视。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
3 我国各地区医疗发展水平分析
了解了全国医疗卫生发展情况之后,构建包含医疗卫生设施、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费用、居民健康与保障五个方面26个指标的区域医疗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年鉴资料搜集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点击复现),对全国各地区医疗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医疗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医疗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尤其在医疗卫生人员、居民健康与保障方面;中部地区在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占据优势,西部地区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费用方面占据优势。
分地区看,北京医疗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浙江、上海,西藏医疗发展水平最差:
①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其中在医疗卫生人员方面尤为突出,2018年北京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11.88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4.6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为4.98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3人、2.59人、2.94人。其次,在医疗费用方面,2018年北京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7.83%,高于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6.6%;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0106.42元,是我国唯一突破1万元的省份,而全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为4237元;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23.13%、60.15%、16.36%,卫生事业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社会医疗保障、商业健康保险等,极少部分费用需要个人承担,说明北京医疗保险制度较完善。此外,根据复旦版《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总榜)》,北京有三所医院位居综合排行榜前十名,分别为北京协和医院(第1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3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10名)。
②浙江在医疗卫生人员方面表现尤为突出,2018年浙江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8.47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3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5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4.54人,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在全国排名第二,近低于北京。此外,浙江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也占据优势,其中2018年浙江急诊病死率为0.0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9%。
③上海居民健康水平较高,上海2010年预期寿命居全国首位,高达80.3岁;2018年上海孕产妇死亡率1.4(1/10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医疗保障制度较完善,2018年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重高达81.6%。此外,上海医疗卫生支出较高,2018年人均卫生总费用8630.3元,仅次于北京。
可以看到,不同地区间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导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等化问题依然突出,地区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仍存在较大差距。
注:东部地区:北京市、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广西、福建省、海南省;中部地区: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山西省、内蒙古、江西省、安徽省、吉林省、黑龙江;西部地区:四川省、陕西省、新疆、重庆市、宁夏、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西藏。
4 结论
搜集我国医疗卫生相关数据,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经费、医疗卫生保障、居民健康等方面,运用可视化图表对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构建区域医疗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医疗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我国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但是差距在逐渐缩小;各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无论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还是医疗卫生服务都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 综上,建议我国在重点投入医疗科研与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重视城乡、地区间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央政府应继续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建立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可调整卫生投入方向,由城市和大医院转向农村和城市基层卫生组织,重点支持城乡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城乡贫困和弱势群体;建立政府主导的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推行可行的、新型的就医模式,从而对患者进行社区和医院的合理分流,解决大医院患者拥挤以及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不足、卫生资源大量闲置等问题。
对本研究有任何疑问和想法,可联系本文作者:cnki_number@cnki.net
本文研究员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