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一中素质教育的“失败”看世界潜规则:留给穷人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本文来自公众号:世界灯火君
作者:王小七
本地址用于文章永久保存用
高考放榜后,南京一中校门口遭家长围堵,家长们愤怒不已,手举:“一中不行!校长下课!”的标语,要求南京一中道歉,并让校长下台。
原因是校长热衷搞素质教育,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加强,但不狠抓学习。导致“高分进校,低分高考”的结局。
结果,中考录取分数线位居全市第三的南京一中,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甚至远低于中考录取分数比他低上42分的南京第二十九中。
最后只获得了这样的成绩:.
最初南京一中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并未失败,但很快就耐不住家长施压,选择低头道歉,为“低分高考”认错,表示会认真反思教育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分数的重视。
这次事件被网友与家长们称为“素质教育”失败的证据,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低头的标志。但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素质教育的失败,倒不如说只是在“唯分数论”的社会环境下,“素质教育”在分数上打不过“应试教育”。
但似乎,这种现象在逐渐走向终结,素质教育”在分数上打不过“应试教育”的论述,或许会变成历史。而对底层而言,这将是一个可怕的社会现实。
面对家长的声讨,南京一中表示会深切反思,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狠抓分数。打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体”。
可能南京一中的家长对学校的回复表示满意,各位网友似乎也乐得看到素质教育被抨击。
但我此刻的内心是:你们可别反思了,好好搞你们的素质教育吧,如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体”有被搞出来的一天,那底层的饭碗可真的要被你们抢光了。
在我看来,南京一中的素质教育,在分数上不敌应试教育,不意味着应试教育的胜利,更不意味着素质教育的失败。反而意味着:精英阶级尚且没有垄断所有出路,小镇做题家尚有突破阶级壁垒的机会。
是的,这对于广大底层而言,这反而是一件大好事。
对大部分底层而言,应试教育几乎是突破阶级的唯一出路,面对精英阶级砸钱搞素质做教育,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刷题,成为优秀的小镇做题家。
假如这群精英阶级不仅把素质教育搞得好好的,可以在个人能力、特长技能上碾压底层,又能在分数上完胜小镇做题家,那底层还能有什么胜算?
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精英阶级的后代,永远占据着上流的位置,而那些拿不出钱,只能选择应试教育的小镇做题家们,因为始终斗不过精英阶级的后代,将永无出头之日。精英阶级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体”中,形成了最坚固的封锁,彻底堵死了普通底层出头的最后一丝可能性,只剩下一些天赋异禀、智力超群的底层能够突出重围。
这远比“富人搞素质教育,穷人搞应试教育”的阶级分割来得可怕。
这些年关于应试教育的争议不断,但在我看来,应试教育几乎已经是社会公平的极限了。“唯分数论”也是为了公平,而产生的不得已的结果。
在这种状况下,早些年的“富人不重视分数搞素质教育,穷人看重分数搞应试教育”,反倒成为了一种合理有效的分流。
富人不想束缚于唯分数论的单一评判标准,于是他们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培养兴趣爱好,发展英语能力,培养开拓、拼搏与领袖精神,他们被当做“人上人培养起来”,高考反而变成了他们的下下之选。
考不上好的大学就直接出国,甚至从小学就在国外贵族学校上起,被规划好了一生,注定要管理其他人,毕业后就继承家族企业或者接受父母资助创业,开公司,当老板,顺利得几乎没有波澜。
但富人的选择,反而会把更多优质的高考资源留给穷人——因为这群从素质到金钱无一不缺的人,即便参与高考,也多半能占据最好的教育资源与大学录取名额。
而现在形势变得越发微妙起来,一部分富人会直接让自己的孩子跳脱出应试教育,而另外一部分富人,则开始在私立学校搞起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体,这对于穷人而言,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知友@蟹老板说的非常到位:
2000年前后,富二代被扣上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帽子,那主要是有些人在改革开放的早期财富爆炸,涌现大批量土豪,教育资源也尚未较深度商品化,导致不少富二代如此。但现在我所见的富二代,大部分接受更好的教育与培育,他们的平均综合素养明显高于普通阶层子弟。
往后,富家子弟会更聪慧自制、积极向上,出几个马斯克这样的人,而蓝领的子弟很可能王者荣耀玩得飞起,被奶头乐和炸鸡安排的明明白白。
如今,富人们甚至连高考分数都不放过,素质与分数齐抓,试图打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体”,而能做到这些的,也只有那些学费动辄十几万的私立学校,结果就是私立学校,在未来越来越全方位碾压公办学校,产生公立与私立学校的异化,富选私立,穷选公立,这种态势,简直越来越像美国教育的前期状态了。
如今美国的好学校几乎全被私立占据,美国平民居多的公立学校,则变成了精英阶级人人避让的垃圾场。因为在私立学校里你能接受最优质的素质教育,从兴趣爱好到各项能力都全面培养。
回顾美国历史,一百多年间,至今就只有吉米·卡特在1977年把自己9岁的女儿艾米送到华盛顿的一家公立小学。吉米·卡特号称:要改变华盛顿长期存在的“政治和经济精英们将子女们送到特殊的私立学校,因为他们认为公立学校危险和低下”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诡异的现象:上至肯尼迪、克林顿,下到奥巴马、曾经的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如今的总统特朗普,还有美国各州政府,全都振振有词地表现出对国家公立教育系统的重视,可是私底下却心照不宣地一齐把孩子送入了私立学校。
甚至奥巴马曾在NBC的《今日》节目中,被问及两个女儿萨沙和玛利亚,是否会就读华盛顿的公立学校。他的回答都很干脆:“我要对你直言不讳,答案是不。”
在美国,私立与公立的异化,代表着的,就是精英阶级与底层之间的异化,穷人几乎代代皆穷,生活在贫民窟里的美国年轻人早早就被性与毒品蛊惑,在堕落中度过人生最浪费不起的前20年,富人则住在远离贫民区的地方,他们的孩子则被早早赋予充沛到过剩的资源,按部就班地走上精英之路,与穷人泾渭分明。
为什么似乎精英阶级与底层之间,似乎永远有一种敌对状态存在?这不只是简单的精英阶级蔑视底层,底层仇视精英的情绪问题,而是因为资源之争。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能够承载的精英阶级数量也是有限的,当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被瓜分,那么剩余能被瓜分的资源就越来越少,能够产出的精英阶级也会越来越少,名额减少,再加上精英阶级的固化与自主扩张,底层能够突破阶级壁垒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
但一个社会能够承载的底层数量则是巨大的——因为他们几乎不占用什么资源,反而能为资本家生产出丰厚的剩余价值,支持着社会正常运转,也正因此,才得以让少数精英阶级能够占有过剩的资源。也正因此,一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转,就必须让大部分人都只能成为能奉献剩余价值的劳动者。
这是整个世界的潜规则。
而如今的国内,在富豪乐园北京skp商场里,不仅有着上千块一斤的软糖,十几块一个的草莓,他们还开始划分穷富界限,富人与狗可入内,穿着外卖服不可入:
当分化已经从金钱、修养、气质简化到形式主义般的衣着,就意味着贫富分化的趋势已逐渐根深蒂固、并在富人心中合情合理。
于是我们看到,小学生都开始借助父母的先发优势,为了高考与出国早早做好准备,搞起了军备竞赛,昆明小学生陈灵石可以拿着父母给的论文研究项目参加科创大赛,用令人瞠目的直肠癌基因敲除研究与几张摆拍拿下奖项。
高中组甚至借助原生家庭搞出能让研究生震惊的研究。
这些赤裸裸的争斗,宣告着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残酷事实:
留给穷人的机会,已经不多了。